
“火彩琉光”山西省古法琉璃艺术展现场。耿鹤然 摄
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 (杨佩佩)“火彩琉光”山西省古法琉璃艺术展12月1日在太原开展,近140件琉璃展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呈现出古法琉璃技艺在建筑、造像等领域的绝妙风采。
琉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情感的完美结合,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历史悠久,存续完整。千余年来,这一技艺相承不衰,留下许多优秀作品,其分布之广,匠师之多,是“中国琉璃艺术之乡”。
展览展出近140件琉璃作品。耿鹤然 摄

展览现场,一对“孔蓝大象”琉璃展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这一展品出自苏氏琉璃第八代传承人苏永军之手。拥有600余年历史的苏氏琉璃兴盛于明代万历年,清嘉庆年间,苏氏琉璃还曾是北京皇宫指定的供瓦基地。
古时,大到皇家林园、庙宇殿堂,小至影壁神像、文房饰品,都少不了琉璃装点。山西中部由苏氏琉璃所建庙宇、门楼和戏台众多。2008年,以“苏氏琉璃”为代表的山西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孔蓝大象”琉璃展品。苏永军 摄
苏永军介绍,在自己众多作品中,选择这对“孔蓝大象”参展,意义非凡。其用古法琉璃技艺烧制而成,并使用了苏氏琉璃的独家配方——宫廷黄和孔雀蓝。希望通过展品与现场的琉璃匠人交流学习,让更多民众了解琉璃技艺。

山西青年雕塑家刘瑞杰的琉璃作品《犍陀罗》。 杨佩佩 摄
此次展览策展方表示,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瑰宝,而传承和创新正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希冀通过本次展览,吸引更多民众领略古法琉璃巧夺天工之美,同时也勉励更多民间艺术工作者,创新思路,把山西丰富的文艺资源转化为优秀作品,把精湛的民间工艺转化为优质产品,让古法技艺焕发新光彩。(完)
中新网西宁12月1日电 (潘雨洁)生态环境部1日公布,今年11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督察时发现,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无序扩张,加剧生态环境承载负担。
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存在超规模开采问题。察尔汗盐湖区域氯化钾生产企业长期超规模生产,采矿许可证批复每年总量为397万吨,但2019年至2022年实际年产量分别超出采矿许可的78.8%、70.7%、57.9%、84.1%。其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实际建成产能500万吨,是采矿许可证批复生产规模的3.8倍。
同时,还存在无证开采、私挖乱采乱象。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所属的三元钾肥公司没有取得环评和用地手续,违规建设1.28万亩晒盐池。格尔木市5家企业和2个个体经营户私挖18个盐田,占地525亩,大部分没有办理采矿许可、用地等手续,弃渣弃土随意堆放,卤水沟渠支离破碎。
督察组还发现,青海发投碱业公司、中盐青海昆仑碱业公司没有落实德令哈市政府整改整治中限产50%的要求,以虚假台账应付现场检查。
图为2023年10月,督察组暗查发现,格尔木市5家企业和2个个体经营户私挖18个盐田,弃渣弃土随意堆放,卤水沟渠支离破碎。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除上述问题外,督察还发现,一些企业不顾水资源刚性约束,违规取水用水。格尔木藏格钾肥公司溶矿用水不按取水许可要求从柴达木河下游泉集河取用淡水,而是擅自取用限制开发的南霍布逊湖卤水,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违规取卤水1.26亿立方米。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资源分公司有16处地表水泵站,每年取水2136万立方米用于清洗设备,至今未办理取用水手续。青海锦泰钾肥公司马海矿区和青海中航资源公司马海矿区通过拦坝、挖渠等方式,长期从马海湿地违规取水,每年取水量达700余万立方米。
一些企业超规模或违规开采地下水。2022年,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所属蓝科锂业公司、钾肥分公司分别超量取用地下水134万立方米、402万立方米。格尔木盐化(集团)公司委托青海黄河实业集团建安公司经营氯化钾项目,后者私自在都兰县沙漠地区打井抽取地下水,截至2023年9月违规取水27万立方米。

官方还通报了部分企业违法占地和侵占草地的情况。
柴达木盆地属极端干旱区,是我国主要的盐湖资源富集区,分布有察尔汗、大柴旦、茶卡等33个盐湖,生态安全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据悉,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完)